 |
 |
產品分類 |
|
 |
|
工具、裝備的誕生幾乎是和人的誕生在同一瞬間,或者說,人的誕生是以工具、裝備的誕生為表征的。
“條裝司”(全稱應該是“教育部條件技術裝備司”)在精簡機構的改革中被精簡掉以后,行業管理便在相當大的范圍內取代了行政管理。不少學校對裝備工作的輕視可以從很多方面取得證實:圖書館、實驗室等學校裝備部門的工作人員,往往是在一線教學中退出的人員;不少先進的教育技術裝備往往成為擺設,而不能在實際的教學中盡其所用;一些學校的領導熱衷于征地建房,而對購進先進教育設施設備提不起興趣;學校基本上沒有專職的教育裝備管理干部,更談不上設置專門的教育裝備工作部門機構。這樣的情況顯然是不能適應、服務于新時期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要求的。
社會發展到知識經濟、信息化時代,教育也正在走向現代化,但是,沒有裝備條件支撐的教育,走向現代化必然步履維艱。在教育裝備認識問題上的廓清,已經成為一個現實的、嚴肅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教育裝備本身有個不斷走向先進、走向現代化的問題。同時它又是整個教育走向現代化的必不可少的物質工具基礎和技術先導保證;沒有教育裝備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教育的現代化,正好比沒有以信息化為戰略驅動的現代武器系統代替常規武器,就不可能從常規戰爭發展到現代戰爭一樣。當然,在教育裝備問題上,我們也不能搞形而上學、機械論,不能把裝備和人割裂開來,裝備確實是需要人來配建、使用、管理,但人也需要依靠裝備來武裝。裝備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必要的裝備則是萬萬不能的。尤其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沒有先進的教育裝備,教育教學注定會困難重重,甚至裹足不前。因此,任何輕視鄙薄教育裝備、教育裝備工作的思想都是萬萬要不得的。
我們在教育裝備問題上強調物質,強調工具優越和技術先導,絕不意味著目中無人。恰恰相反,我們必須認識到,要真正把教育裝備工作加強起來,人、隊伍的建設是起決定性作用的。一個地區必須有一支素質精良、技術過硬、管理精通、文化底蘊深厚的教育裝備隊伍;教育裝備人員是專業人員,教育裝備隊伍是專業隊伍,專業化,同樣是教育裝備人必須面對、必須努力達到的一個目標愿景。
教育裝備工具要不要依靠科研?回答是肯定的。在我國,教育裝備科研力量還比較薄弱,教育裝備的科研成果還比較稀缺,因而造成教育科學門類的一個重大缺失。教育裝備的科研隊伍還有待集結,重大課題的攻關還有待突破。這一切同樣都必須建立在上上下下重視教育裝備的思想認識基礎上。
最后,關于教育裝備的性質功能的準確定義和充分認識,還必須給出一個全新的定位。很長時間內,我們看到的是教育裝備作為物質、工具、技術的載體,它對于教育教學起到的是保障、支撐和服務作用,它如影隨行地貼近著教育教學,緊跟著教育教學,在教育教學的呼喚下,發揮著輔助性的功效。但是,我們還必須看到,教育裝備對教育教學還能起到引領和促進作用。中國印刷術和造紙術的發明,使當時的教育裝備的“重頭戲”——教材文本,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因此也就引發了學習和教育的巨大革命。在西方,它們甚至催生了班級授課制的誕生。(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就說過:工人可以輕而易舉地印出成千上萬本書來,教師為什么不可以教更多的學生呢?)今天,信息化教育裝備的問世,同樣催生了學習和教育的革命,學習的自主性、合作化,探索形態以及遠程教育、共享平臺等教育的新生事物的誕生,在沒有信息化教育裝備的昨天,是不可想象的。
基于以上的認識,作為一個地區的教育行政部門,就必須強化教育裝備管理的行政功能,在思想、制度、規劃、政策、隊伍、督導、物質、技術、科研、信息等方面,加強教育裝備的各項建設,構筑本地區教育裝備的宏觀戰略格局,完善教育裝備的微觀工作系統,使教育裝備真正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強有力的物質基礎,為教育現代化插上騰飛的翅膀。
為此,南通市教育局從推動教育現代化戰略高度出發,認真規劃第十二個五年計劃期間的教育裝備全局工作,提出了教育裝備工作全面創新的響亮口號,從組織、制度建設、思想隊伍建設、科研學術建設和物質技術建設諸方面,開展了教育裝備的現代化建設、優化的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建設。具體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組織、制度建設
要改變對教育裝備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的現狀,就必須首先從組織體制和規范機制上給予地位保證。我們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教育裝備管理隊伍建設的意見》,要求“各類學校要切實加強教育裝備工作的領導,要有一名校級領導分管裝備工作。中等專業學校、高中(普中、職中)和規模較大的初中及小學要建立教育裝備管理機構(裝備處)負責學校教育裝備的規劃編制、建配實施、隊伍建設、業務管理、技術維護、裝備應用和實驗教研等管理職能。一般初中和小學要有一位校級領導和一位中層干部分管教育裝備工作”。
管理的體制、機制是根本性的制度,是“龍頭”,抓住這一“龍頭”,全局工作就從組織的“硬”層面得到了落實。
另外,我們還完善了包括督導評估制度、定期培訓制度、部門考核制度、裝備采配辦法等一系列裝備工作的制度,保證裝備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二、高效重視思想和隊伍建設
裝備工作是要靠人來做的。人的素質如何,決定了裝備工作的優劣成敗。因此,我們提出不僅要有一支“可以用”的教育裝備隊伍,也不僅要培養一支“成長型”的教育裝備隊伍,還要培養一批“專家型”的教育裝備人才。對各類學校分管裝備工作的校級及中層干部,我們要求站在重視裝備的思想高度改變過去那種把學校裝備部門如圖書館、實驗室等位置作為安置“老弱病差”的“收容所”的錯誤看法和做法。建立健全常年培訓教育裝備人員的機制,通過參觀學習、專家講座、網上交流等形式,提升教育裝備人員的思想認識和業務能力。從提出“做有技術的教育裝備人”到“做有智慧的教育裝備人”,再到“做有文化的教育裝備人”,全體教育裝備人員通過學習、研修,整體素質得到極大的豐實和提高。全市掀起了學技術、學理論的高潮,裝備人員已令同行老師刮目相看。
三、科研學術建設
教育裝備的學術成果如前所述是比較薄弱的,而沒有學術支撐,教育裝備工作要走向自覺、走向理性,幾乎沒有可能。我們不靠不等,發動自己的教科研人員,和有關高校、教科研機構、裝備行政及行業部門合作,開始進行一系列教育裝備科研的項目攻關。如教育裝備與教育現代化的關系、教育裝備與新課改、教育裝備文化導論、教育裝備學概論等。許多領域是全新的,既沒有現成的資料,更沒有可資借鑒的理論定說;既不能向壁虛造,又不能不求創新。通過幾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們的科研人員在教育裝備文化方面的研究不斷深入,已在全國多地開展了“做有文化的教育裝備人”講座和報告;《教育裝備學概論》書稿已完成大半;有關教育裝備的科研課題也取得了豐碩成果。教育裝備的科研學術建設使我們的教育裝備隊伍建設更加完備,形成了教育裝備技術隊伍、教育裝備管理隊伍、教育裝備科研隊伍多方協同的格局。
四、大力促進物質技術建設
教育裝備的建設要靠經費投入來保證。我們以省“區域教育現代化創建”、省“縣域教育技術裝備專項督導”等為契機,以“市教育裝備工作優秀學校”評比為抓手,敦促各級政府加大對教育裝備的投入,將教育裝備的建設水平和各級政府的業績掛鉤。近年來,教育裝備投入連年翻番,教育裝備水平大幅提升。目前,全市九個縣(市、區)全部通過省區域教育現代化創建驗收,中小學教育裝備全面達到江蘇省教育技術裝備Ⅱ類標準,其中有一批學校達到了省Ⅰ類標準的硬件要求。
積極推進新型技術裝備進課堂。各縣(市、區)半數以上學校、全部市直學校實現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系統班班有,部分學校配備了微格教學系統等新型裝備,嘗試通過技術革新支持教學模式的改革。
大力倡導學校特色裝備建設。各縣(市、區)、市直學校按照“一校一案”的方式,在保證裝備滿足各類學科課程教學需要的同時,大力開展特色課程裝備建設,為科技、藝術、體育、社團建設等辦學特色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撐。
教育裝備工作,應該成為一個支點,用它來“撬動”學與教的完善和創新,“撬動”教育的現代化,“撬動”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
|
|
 |